全部 图书 期刊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报纸 图片 视频 新闻 专家 纪念场所
栏目导航
  株洲名人   (51)
  当代名人   (12)
  近现代名人   (28)
  古代名人   (11)
  名人研究   (19273)
  古代名人   (4382)
  明代   (1753)
  清代   (262)
  唐代   (60)
  元代   (11)
  近代名人   (7261)
  当代名人   (5544)
  图片集锦   (26)
  当代名人   (0)
  近现代名人   (0)
  古代名人   (4)
  影像中心   (17)
  地方视频   (2)
  访谈讲座   (4)
  人物风采   (11)
  当代名人   (0)
  近现代名人   (0)
  古代名人   (0)
地转调整与台湾东北黑潮入侵陆架的研究
作者:刘晓辉  学位年度:2016-01-01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关键词:数字水印 印刷品防伪 图像完整性验证 
描述:地转调整与台湾东北黑潮入侵陆架的研究
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对台风的响应
作者:裴玉华  学位年度:2015-01-0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关键词:数字水印 印刷品防伪 图像完整性验证 
描述: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对台风的响应
平流对中国北部近海层化的作用
作者:周锋  学位年度:2011-01-01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关键词:水平环流 缺氧 潮锋 渤黄东海 平流 径流 水华 层化 
描述:中国北部近海主要包括渤、黄海以及东海的北部,上述海域均位于中国东部.,是彼此相连且陆架宽阔的中纬度海域。有多种因素影响本海域的季节性层化现象,如海气热通量、潮、水平环流、径流、风场、波浪等。传统研究认为海气热通量和潮主导了本海域的季节性层化,两者的平衡处即为层化的边界,也即潮锋。潮锋的位置能较好地被该理论预测,但是,在局部海域仍有一定的不足。在这些局部海域,其他因素对层化的作用也很重要,譬如径流和水平环流。同时,季节性层化是影响本研究海域生态过程的重要物理过程之一本文基于大量的海上现场观测、遥感资料、并结合区域海洋数值模拟系统(ROMS-Regional Ocean Modeling Systems)及不同的湍流封闭模型,对28°N以北的中国近海的层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通过层化初期的春季水华与夏季河口层化区域的底层缺氧等两个典型案例详细阐述了平流对层化区生态过程的重要影响。主要的工作和获得的认识有:研究并揭示了渤海的层化除了受增温与潮混合控制之外,还受北黄海和辽东半岛西侧深层冷水的平流过程的影响。渤海温跃层下的底层冷水是显著且长期稳定的水文现象,底层冷水分别位于辽东湾内和渤海南部,前者的温度较后者偏低1-3℃左右,从而形成南、北不对称的底层冷水结构。热通量和热容量的区域差异是早期形成双中心冷水不对称结构的主要原因。北黄海和辽东半岛西侧深层冷水的平流作用对北部冷中心的贡献大于对南部冷中心的影响,是维持不对称的双中心冷水结构的主要原因。研究并揭示除了海表增温之外,冬季黄海高温高盐水入侵黄海可增强夏季黄海的层化;潮流的水平扩散使更多的长江冲淡水向江苏北部沿岸和黄海西部扩展,显著地增强了南黄海西部的层化。模拟再现了南黄海中部海槽和渤海海峡东部洼地附近的潮流及其混合偏弱的特征,由此成为黄海深层冷水较为稳定及其上方跃层较强的主要因素之一。模拟表明黄海冷水团周围以气旋式环流为主,是底层冷水相对稳定的另一个因素。发现了南黄海海域春季次表层水华位于跃层附近,揭示了表、底层的平流过程对水华变化规律的影响。南黄海的海槽西侧斜坡和海槽中央的春季层化发展的过程有差异。冬季,在海槽西侧的斜坡海域,底层受黄海高温高盐水北上平流的影响,而表层受低温低盐的沿岸水南下平流的影响,即使春季海表增温之后,层化也相对较弱,因此水华强度较弱且持续时间较短。在海槽中部,平流以弱潮流的周期性运动为主,潮混合较弱,冬季主要是低温高盐水,因此,春季海表增温之后的层化发展较快、较强,因此水华的浓度更高、持续时间更久。分析了长江冲淡水、台湾暖流的平流效应以及海表增温共同导致长江口毗邻海域强层化的特征,揭示了长江冲淡水的走向是影响邻近海域缺氧区空间变化的物理原因。稳定的水体结构使该海域的底层溶解氧消耗后不能得到有效补充,从而成为底层水体缺氧的前提。风场、台湾暖流和径流等因素的年际差异导致了研究海域冲淡水扩展范围的年际变化,由此不仅影响了营养盐和悬浮有机质的分布,还影响盐度层化的分布,成为缺氧区年际变化的物理机制。通过ROMS对典型年份1999年和2006年的比较研究证实了上述机制的作用。本文还通过实际海域的算例,比较了四种湍流封闭模型在不同海域的表现。四种湍流封闭模式反映的层化结构具有不同特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湍流封闭模式。
长江冲淡水扩展区域低盐水团的数值模拟及动力机制分析
作者:张文静  学位年度:2010-01-0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关键词:低盐水团 长江冲淡水 动力机制 数值模拟 
描述:长江冲淡水的扩展是东中国海重要的水文现象。观测表明,长江冲淡水扩展区域有时存在孤立的低盐水团,该现象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冲淡水的羽状扩展形态,还改变了东中国海的盐度分布特征。目前对这种低盐水团现象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常用的σ坐标、z坐标和混合坐标用于长江冲淡水扩展数值计算的优缺点,提出新型σ-z混合坐标,即流场计算采用σ坐标,盐度计算采用σ-z混合坐标,在海水上部是σ坐标,在海水下部是z坐标。该坐标的斜压梯度力计算在盐度计算层进行,盐度计算采用Euler-Lagrange方法实现流场与盐度场的衔接。将新型σ-z混合坐标引入POM模式,建立了POM-σ-z模式。本文利用POM-σ-z模式和POM模式分别建立长江冲淡水扩展数值模式,对1996年9月和2000年8月的冲淡水扩展进行了数值模拟,POM-σ-z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冲淡水扩展特征,对长江口的近口锋、羽状锋和杭州湾盐度锋面的模拟能力明显优于POM模式,单站和垂直断面盐度模拟的验证效果也比POM模式好。目前长江冲淡水扩展数值模拟基本上没有给出实际的低盐水团特征。本文对1975年8月、1977年8月、1980年8月、1983年8月、1986年8月、1991年8月、1996年8月、1997年8月的低盐水团进行了数值模拟。POM-σ-z模式在6个月份模拟出了低盐水团,其中,1977年8月、1983年8月、1986年8月、1997年8月模拟的低盐水团与观测特征基本相符;POM模式在5个月份模拟出了低盐水团,其中,1977年8月、1997年8月模拟的低盐水团与观测特征相似,但是其相似程度不如POM-σ-z模式的模拟结果。本文建立与长江口类似的理想河口数值模型,分析了β效应、斜压效应、地形、径流量、风对冲淡水扩展及低盐水团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场变化模拟的低盐水团与观测的低盐水团尺度相当,可能是实际低盐水团产生的重要机制。本文利用POM-σ-z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1977年8月、1983年8月、1986年8月、1997年8月低盐水团的形成和演变特征,并将它们归纳了风生低盐水团、潮致低盐水团、风生和潮致共同作用低盐水团等三种类型。本文对1977年8月、1983年8月、1986年8月、1997年8月实际低盐水团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风场几乎对每个低盐水团都有重要影响:它是风生低盐水团、风生和潮致共同作用低盐水团的形成和维持的主要动力机制;潮致低盐水团的形成和维持一般也需要适当的风场条件(有利于冲淡水向东或东北扩展的风场)。天文潮对低盐水团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一般而言,潮混合作用有抑制低盐水团的作用,但是小潮转大潮的垂向潮混合作用有利于形成低盐水团,潮致Lagrange余流也有利于在口外东北海域形成低盐水团。径流量大小和台湾暖流强弱不是产生这些低盐水团的主要动力机制。
东海赤潮高发区温度、盐度与流场的数值研究
作者:何琴燕  学位年度:2007-01-01 学位授予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关键词:沿岸流场 台湾暖流 东海赤潮 赤潮生物 
描述:赤潮的演变规律和物理环境密切相关,物理过程与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在赤潮生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也是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文针对东海赤潮高发区的底形特点、水文特征,建立了一个垂向二维的数值模式模拟东海赤潮高发区冬、春季的温度跃层、盐度跃层的生成过程和流场的变化规律,并对影响跃层和流场有关的一些主要因子进行分析,探讨了赤潮发生与物理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 模式外加离岸向和沿岸向压力梯度,用来反映台湾暖流的作用。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冬季和春季上均匀层厚度约为15m ,下均匀层约为20~30m ,跃层位于水深15m 处。在春季,跃层附近的温度、盐度与东海原甲藻的适应温度和盐度较为一致,温度跃层和盐度跃层垂直位置较稳定。沿岸向流动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和春季均存在上升流。沿岸向表层流受风应力影响较大。近岸冬季流向朝南,春季流向朝北。外海中层有一个流向一直朝北的流核。在近岸,台湾暖流、海面压力梯度项、斜压项和垂直粘性项对沿岸向流速起重要作用;在外海,对沿岸向流速起主要作用的是台湾暖流和垂直粘性项。对离岸向流速起主要作用的是台湾暖流和垂直粘性项。 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主要影响因子,包括沿岸向风应力强度和气温的年变化。 沿岸向风应力对垂向环流结构、表层盐度分布和沿岸向流场都有影响。当自西南向东北的沿岸风增大时,表层离岸流和底层向岸流也增强,风应力对近岸段底层上升流影响较显著。与表层离岸流相对应的是表层低盐海水向外海流动增强。沿岸向流速只对强风响应较大,并且在表层较大,中层次之。气温的年变化对跃层的形成时间有较大影响。2004 年春季该海区气温显著高于2005 年,导致2004年温度跃层形成比较早。 研究表明流场对东海大规模赤潮形成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垂向环流结构对赤潮生物的垂向位置的影响。位于跃层附近的赤潮生物,由于跃层附近离岸向流速和垂向流速较小,会仍然位于跃层附近。而位于水体底部的赤潮生物,会先向上向近岸运动,到跃层附近几乎水平向外海运动。这一结果为赤潮生物会聚集在跃层附近的现象提供了一种解释。其次,冬季,位于台湾以北的赤潮生物,由于沿岸向流的输运作用,在1 个月到1 个半月左右时间后,随着海流被携带到长江口附近。这一结果提示了春季位于长江口附近的赤潮生物可能随着海流由台湾以北海区输运而来。 由于模式的二维性限制,不能很好的反应该海区温度、盐度的水平分布和水平动力结构。本文采用定常的台湾暖流,未对台湾暖流的季节变化加以研究。
SAR浅海水下地形探测
作者:傅斌  学位年度:2005-01-0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关键词:多波段多极化SAR 浅海水下地形 合成孔径雷达 
描述:本文对浅海水下地形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ApertureRadar,简称SAR)遥感中的模拟仿真计算和探测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浅海水下地形的多波段多极化特征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分四章,每章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概述了SAR的发展、海面微波散射技术的发
南海中尺度涡的运动规律探讨
作者:王桂华  学位年度:2004-01-0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关键词:南海 中尺度涡 运动规律 形成机理 
描述:南海中尺度涡非常丰富,该文利用1993-2000年高度计资料探讨了南海中尺度涡生命历程的一些统计特征,尤其是其运动规律.在这八年期间,共有58个反气旋涡和28个气旋涡发生.根据南海中尺度涡生成机理的不同,把这些中尺度涡分在四个不同的区,分别是台湾岛西南、吕宋岛西北、
合成孔径雷达海面风场、海浪和内波遥感技术
作者:杨劲松  学位年度:2001-01-01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海洋大学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 海面风场 海浪 内波 
描述:该文对海面风场、海浪和内波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apertureRadar,SAR)遥感中的仿真和探测技术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第一章简要论述了SAR在海洋研究中的优势以及在海面风场、海浪和内波遥感方面的研究背景、现状和该文的研究内容.第二章是SAR工作原理和SAR海洋遥?
南海环流的动力过程对于季风及其转变的响应
作者:蔡树群  学位年度:1998-01-01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海洋大学 关键词:季风 南海环流 动力过程 
描述:该文分别用一个耦合模式及一个三维斜压陆架海模式-HAMSOM模式,对南海环流的斜压动力过程进行数值研究,其中耦合模式重在探讨南海上层流场对于季风及其转变的响应和动力机制,HAMSOM模式重在洞察南海环流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特征.
渤海正压和斜压动力过程的数值研究
作者:黄大吉  学位年度:1995-01-01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海洋大学 关键词:正压动力过程 三维陆架海模式 斜压动力过程 渤海 潮流 潮汐 
描述:渤海正压和斜压动力过程的数值研究
上页 1 2 下页 尾页 跳转至:第跳转
Rss订阅